素有地球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以其巨大的海拔高度、獨特的地質地貌和自然環境著稱于世界。
但是,你可曾想到,在200~300百萬年以前,青藏高原的自然面貌并非今天這樣。那時它只有海拔1000多米,就是喜馬拉雅山和高原上的其它山脈,當時也只不過是1500~3000米。受來自印度洋暖潤氣流影響,溫暖濕潤的氣候給大自然帶來了生機。山上林海松濤,山下水草繁茂,群芳爭艷,流水潺潺,這幽靜的湖光山影吸引了許多飛禽走獸來此定居,就是印度恒河流域的三趾馬也不惜千里遷居這里。
由于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在近200~300百萬年以來,青藏高原經過多次差異隆升,形成現今舉世矚目的、海拔達到4,500~5,000米的大高原。
隨著強烈隆升,高原氣候條件及自然環境發生了一系列重大改變。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的形成及存在,就是高原形成過程中自然環境變革的產物。
青藏高原西起帕米爾,東止橫斷山;北自昆侖山,南至喜馬拉雅山,方圓約200萬平方公里,南北跨越近10個緯度。高原之廣闊和它與其四周毗鄰地區懸殊的海拔高度之差,給它的多年凍土的形成和發育帶來了一系列的特點。首先是由于高原南北跨越10個緯度,自南而北氣候及其自然因素具有一定的緯向變化。因此,高原凍土也展現出相應的變化規律。高原多次差異抬升,使整個高原面貌呈現出山地、盆地、谷地相間出現的格局。山地、盆地、谷地各自的形成時期、地質結構和組成物質,對凍土發育狀況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些影響與凍土的緯向變化交織在一起,使高原凍土的緯度地帶特征受到破壞與干擾。
青藏高原邊緣地區,峽谷深切,地形相對高差由數百米增加到千米以上。邊緣地帶凍土的發育及形成,主要受海拔高度因素的控制,更多的表現出高度地帶規律。
【青藏高原凍土區】相關文章:
★ 暢游成都
★ 重慶縣市分布
★ 重慶市江北區地圖
★ 大風吹出來的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