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各國概況》是一部概述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情況的中型綜合性工具書。它較全面、系統地展示了世界25個國家和地區的自然和社會,歷史和現狀,政治和經濟,科學和技術,文化和宗教,民族和民俗,語言和文字,城市和旅游等諸方面情況。它以翔實的資料,可靠的數據,豐富的知識,生動的論述和最新的信息及時地反映了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變化。
21世紀初人類星球的自然、社會概貌
自然概況
我們居住和生活的這個星球(人們常常把它稱為地球村),位于浩瀚宇宙中諸多星系之一的銀河系中的太陽系,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與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共同圍繞恒星(太陽)旋轉,地球是距太陽最近的第三顆行星。地球表面總面積為5.1億平方公里,其中海洋面積3.61億平方公里,占全球總面積的71%,而人類生活的陸地面積1.4959億平方公里,只占全球總面積的29%,這是地球經過上億年演化的自然結果,也是人類文明進化的社會結果。
全球共有6塊大陸,即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北美大陸、南美大陸、南極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大陸及其附近的島嶼總稱為洲,共分7大洲,即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和大洋洲。全球海洋劃分為4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瑪峰,地球陸地最低處是死海地溝,世界最大平原是西西伯利亞平原,世界流域最大、水量最豐、流淌最長的河流是亞馬遜河,全球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是貝加爾湖。
人口概況
地球是一個擁有數十億人口、眾多民族的星球。在這個星球上,每個人都屬于一定的民族,經常說一種母語,相當多的人信仰一種甚至幾種宗教,當然也有相當部分人是無神論者。據統計,截至2004年8月,世界人口已達64億,其中超過1億人口的國家有11個,依次是: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見日利亞、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少的有帕勞(2萬人)、圣馬力諾(2.8萬人)、摩納哥(32萬人)、列支敦士登(3.3萬人)以及梵蒂網(140人)、圖瓦魯(1.05萬人)、瑙魯(1.2萬人)、庫克群島(20811萬人)就城鄉人口而言,1800年時,城市人囗僅占世界人口總數的2%200年9月,世界城市人口為286億,到2003年,世界城市居民人數已達30億,頂計到200年將增加到50億(聯合國《世界城市展望》,20年3月)。如今,世界上10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20個,最大的城市依次為目本的東京(3500萬)、墨西哥的墨西哥城(1870萬)、美國的組約(1830萬)、巴西的圣保羅(1790萬)。目前,全球城市人囗正以每周10萬人的速度增長(聯合國人口中心,2004年9月13日報告)
民族狀況
在64億人口中,計有大小民族2070余個,人口在百萬以上的民族270多個,其中漢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堅人、孟加拉人、俄羅斯人、日本人和巴西人的人口均在1億以上。所有這些民族,無論是在種族成分、語言系屬、宗教信仰上,還是在地區分布、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水平上,都各有差異,又互有聯系。
種族成分
世界民族分屬于三大人種,即歐羅巴人種(白種人),在全球人口中,約占43%,過去主要分布在歐洲、北非和南亞,16世紀后逐漸擴散到美洲、大洋洲和南非:蒙古人種(黃種人)及其各種混合類型人種在全球人口中約占41%,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西伯利亞和美洲:尼格羅一澳大利亞人種及其各種混合類型人種,在全球人口中,約占16%過去主要分布在熱帶非洲、大洋洲西部、南亞及東南亞部分地區。近代以后,一部分黑人被歐洲殖民者強行運到美洲各地。
土著人境遇
全球大約有3億到5億士著人(或稱原住民),他們分布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講500多種語言,擁有多種多樣文化。他們視大地為母親,與大自然保持著密切關系,并把自己看成為地球的保護神。如今,一些早已被逐出自己家園、被剝奪了自己語言和文化傳統的土著人特別是那些生活在土著人集中的非洲和美洲的土著人,大多處于自然環境惡劣、交通不便、物質和文化生活相當貧乏的地區。
語言系屬
全世界共有6800余種語言,各民族語言分屬于十多個語系,即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尼日爾一科爾多凡語系、閃含語系、達羅毗茶語系、阿爾泰語系、南亞語系、印第安諸語、尼羅撒哈拉語系、烏拉爾語系、高加素語系、巴布亞諸語等。此外,還有使用人數極少的古亞細亞語系、愛斯基摩一阿留中語系、澳大利亞語系和科桑語系等根據人口規模及其下降趨勢,全球6800余種人類語言,已有60%瀕臨危境。這種語言的消失又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在非洲瀕危狀況尤為嚴重,目前非洲所使用的2010多種語言,在教育體系中占支配地位的是殖民時代留下的英、法、西班牙和葡萄牙語的沖擊下,基本處于滅失狀態。拉丁美洲的語言狀況與非洲狀況類似,非洲的祖魯語、美洲的印第安語和澳大利亞的土著語都在快速消失。
宗教信仰
在全球具有相當影響的是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以及地區性宗教,如印度教、神道教、猶太教、錫克教、道教、那教、拜火教。此外,還有信奉圖騰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巫術和薩滿教等原始宗教的少數人群。
人類共同創造了文明,各個民族的發展又極不平衡。世界2070多個民族廣泛地分布于七大洲四大洋。從冰天雪地的北極圈,到烈日炎炎的撒哈拉大沙漠,從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到星羅棋布的太平洋島嶼,人們生活在自然景觀和物產資源週然不同的廣大地域上。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從事著多種多樣的生產和經濟活動,創造著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從古代歐洲旅行家記載的人類遠古七大奇觀一一埃及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阿苔彌斯神殿、宙斯神像、摩索拉斯神塞、亞歷山大港燈塔、羅得島太陽神巨像,到當代人評選出的788處人類自然和文化遺產(截至2004年7月),使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閃耀著人類智慧的燦爛光輝。然而,由于發展不平衡,各民族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科學與技術等水平上呈現出極大的差距。今天,當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展,人類觸角已伸向太空,正在進一步揭開宇宙奧秘,社會已進入高科技、網絡支持的知識經濟時代的時候,在亞非拉和大洋洲的孤島寂野、偏僻山區和熱帶叢林里,仍有一些原始民族停滯在鉆木取火、茹毛飲血,以采集和漁獵為生的石器時代。
21世紀初危機頻生的世界局勢
進人21世紀,和平與發展、對話與合作仍然是國際關系中的主流。和平是人類發展的前提;發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合作是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的有效途徑。面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杜會信息化,仍將是讓會發展的三大趨勢,國際形勢的基本態勢仍是總體和平、和、穩定但局部緊張、戰亂、動蕩,使當今世界仍處于紛緊、復雜多變的不確定的發展態勢之中。
戰爭陰云揮之不去,武裝沖突頻仍發生
世紀之交。國際政治局勢發生了冷戰以后最為深的變化,由民族、親教、領土、資源等引發的爭雞和地區沖突此起伏。時至今日,人們仍無法避免緣于民族、條教、領土、資源而引發的思糾葛。海灣戰爭、埃厄邊境矛盾、阿以沖突、非洲動蕩、北愛爾蘭問題、研倫比亞內戰,及至世人屬目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這些20世紀的難題又在新世紀延線。更可悲的是,全球有30萬至50萬不到18歲的娃娃兵,也被卷入到這些殘的戰爭中,而居于世界超強地位的美國,和受12年M裁的伊拉克之間在2003年的戰爭,勝負之數早在人們意料之中。而戰后的動亂無序,顯然是美國無端興兵種下的惡果,也是奉行強權和麗權的代價,事實是,文明的差異和道義的缺失使美國在伊拉克很難找到真正的支持者,從而處于四面楚歌的尬境地。
恐怖主義肆,非傳統安全問題突出
現代恐怖主義自20世紀60年代末興起以來,已有眾多民眾成為它的括牲品。其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針對民眾進行恐怖暴力行動,可以說是防不勝防,911事件表明,人類正在面臨恐怖主義的嚴重威跡,僅2003年全球就發生了360多起嚴重的恐怖事件。人們不會忘記,2001年組約的911事件、2002年巴厘島事件(死202人)、2004年3月馬德里火車站連環爆炸案(死亡170人)和2004年9月1日俄羅斯北奧塞梯別斯蘭中學人質被劫事件(死亡335人),對無辜民眾特別是少年兒童造成了損害(每年有20萬、平均每天約547名兒童死于戰爭和恐活動)。而在伊拉克發生的對人質的野蠻殘忍的斬首暴行,同樣是對生命的串意推殘和對人類自身尊嚴與生命的踐踏。顯然,恐怖主義已由一般意義上的傳統威脅上升到國際公害。打擊恐怖主義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任務。
國際關系矛盾紛繁,熱點突出
2004年,眾多重大國際危機尚未終結,經年死結未解,新的事件又不斷浮出。朝鮮和伊朗的核問題成了這年國際事務的熱點。盡管方方面面矛盾很深、分歧一時難再,但國際社會都在努力開通談判果道,尋求解決出路。印度和巴基斯坦圍繞克什米爾問題的潛在核武沖突,在2004年露出了希望的曙光。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南北朝鮮統一問題,在上個世紀末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如今仍在向人們所希望的方向發展。而因伊拉克戰爭引發的美國與法德之間的矛盾卻并未消除。綜觀歷史,人類正是在戰勝矛盾、不斷的應對危機中頑強地前行。
21世紀初風險猶存的世界經濟
經濟優先是一種世界潮流,國際關系首先是經濟關系。當前,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在經過1997至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幾年的低迷狀態后,近年世界經濟已呈現出同步增長的良好勢頭。2003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已達到36萬億美元,其中7個國家的GDP超過了1萬億美元,分別是:美國(10.9萬億美元)、日本(4.3萬億美元)、德國(2.4萬億美元)、英國(1.8萬億美元)、法國(1.7萬億美元)、意大利(1.5萬億美元)、中國(1.4萬億美元)。
200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2.6%,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頂計,2004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4.3%,后又修改為5%,是近30年來最好的。盡管如此,與上世紀90年代初相比,世界經濟持續恢復的前景很不確定。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迄今為止,全球經濟雖然尚未受到石油價格創記錄水平上漲的影響(2004年10月上旬,每桶石油價格已攀升到53美元),但緊張的石油供應,可能導致全球經濟在今后幾年內出現下降的趨勢。世紀之初的當今世界,其經濟所表現出的特點是全球化、信息化和自由競爭。事實是,人類有史以來就充滿了競爭。而21世紀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則是知識質量、人オ素質和科技實力的競爭。
21世紀的世界,實實在在地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
21世紀初人類社會生活面臨的嚴峻挑戰
隨著各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在社會生活領域,人口膨脹、環境污染、資源短缺、貧富懸殊、疫病傳播等問題越來越突出,而毒品泛濫和艾滋病的擴散,則是當今人類社會的兩大痼疾。凡此,已構成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威脅。
人口過度增長
擁有64億人口的當今世界,人ロ以1.3%的速度增長
著。以這個比例,僅200年全世界就增加了7700萬人。在增長的人口中近一半集中在印度(占21%)、中國(占12%)、巴基斯坦(占5%)、孟加拉和尼日利亞(各占4%)、印度尼西亞(占3%)。預計到2050年,全球人回最低為79億,最高可達109億。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目前,發展中國家占世界國家總數的78%,土地面積占世界面積總數的67%,人回占世界人口總數的75%。到2050年發限中國家人口將從目前的49億增加到82億。而發達國家人ロ50年內將維持目前12億人ロ的水平,其中39個國家比目前人口還將有所下降。
貧富差距加大
進入21世紀,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一個根本問題,是縮小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英富差距,解決廣大發展中國家普存在的貧困問題。在當今世界,貧國人口已超過28億。高國和貧國之間的差距日趨擴大,20個最富有國家的平均收人目前已是20個最窮國家平均收入的37倍。所謂7國(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和日本)集團,總共占世界人口的1%,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總的國內生產總值的65%:而世界其余地區,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89%,而國內生產總值僅為世界的35%。差距最大的是亞洲和太平洋地區,該地區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2%,但國內生產總值僅占世界的8%;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人口占世界的11%,國內生產總值僅占世界的1%;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人口占世界的9%,而國內生產總值只占世界的5%。世界上富國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5萬美元,人均壽命78歲,文盲率為1%;而非洲7億人口中有一半是生活在每天不足1美元的貧因線下,人均壽命僅45歲,文盲率高達81%,其中婦女高達91%。目前,全球有12億貧困人口的日收人不足1美元;27億人口日收入不足2美元。阿富汗人平均每天生活費為4美分,但仍高出剛果27美分。全球每天有25000人死于饑餓,這意味著約每秒鐘就有1人餓死。事實證明:貧困孕育著戰爭、暴力、沖突和社會動蕩,因而向貧困開戰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呼聲。
環境問題嚴重
人類文明初期,地球的2/3被森林所覆蓋,約為56億公頃。而今,全球森林減少了一半,9%的樹種面臨滅絕,地球表面覆蓋的原始森林80%到破壞。由此導致:(1)綠洲淪為荒漠。2003年,全球荒漠化的面積達360萬平方公里,已占全球陸地面積的1/4,相當于中國、彼羅斯、加拿大和美國國土面積的總和,遭受荒漠化危害的國家10多個10多億人口受到成脅,這意味著地球上已有1/4的主地基本失去了人類生存的條件。目前中國荒漠化面積已占全國總面積的27.3%,涉及13個省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分布最廣、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2)水土大量流失。全球有1/3土地受到嚴重侵蝕、地力衰過和養分缺乏的拼地占陸地面積的23%:(3)干早缺水嚴重。2003年,60%的陸地面積淡水資源不足,100多個國家嚴重缺水,權威方面預計、30年內、全球將有23的人口處于缺水狀態:(4)物種紛紛滅絕。地球上有500萬種以上生物,其中ー半多在森林中棲息、繁行,到2003年已有25%的物種消失。環境惡化、生態破壞,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毒品和艾滋病猖獗
截至2001年6月,全世界已有2180萬人死于艾滋病,其中兒童430萬。目前,全球艾滋病患者已達3800萬。95%的艾滋病患者來自發展中國家。非洲占其中的70%。國際販毒、吸毒活動正在呈上升趨勢。全球毒品交易額高達4000多億美元,相當于2000年國際貿易額的8%,吸毒人數2億多。2003年全球收獲大麻及其行生物5600多噸。
【最新各國概況前言】相關文章:
★ 最新蒙古國家概況
★ 橋梁最多的國家
★ 南非國家概述
★ 港口的概念